分享

治心衰,套用这个“三焦辨证”公式,简单有效!

 大漠里一只孤狼 2024-03-10 发布于新疆
青竹中医 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 
图片


1385篇,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。


来源|《步入中医之门6》

 导读 

这篇文章是作者多年临证总结的关于治疗心衰的感悟。

目前主流的看法,根据心衰的临床表现,治疗心衰多从中医的“喘”“心悸”“水肿”等入手治疗。然余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,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宜从中医的水肿与饮证入手,在治疗上当从三焦分治,上焦紧扣心肺,中焦紧守脾胃,下焦不离肾阳。

心衰在临床上其主要症状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组:

①心肌收缩无力,组织灌注不足,缺血缺氧:心悸、气短,劳则加重,周身无力等症状。

②肺循环淤血:其主要症状为胸闷、气短,劳则加重,咳吐清稀泡沫痰,甚或粉红色泡沫痰。

③体循环淤血:面目、肢体水肿,按之凹陷不起,胸腔、腹腔积液等。

④胃肠道水肿:常见胃脘胀满、腹满、大便稀溏、纳差等。

⑤心衰导致肾脏灌注不足:小便量少,肢体水肿,四肢不温等。

从中西汇通角度,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演绎。

  1.上焦心肺

心脏扩大→收缩无力→排血减少,运动则回心血量增加→左房压力增加→肺淤血加重→劳力性呼吸困难、气短、上下气不相续接,劳则气短加重。符合中医“劳则耗气”“动则气短”之气虚特征

心脏扩大→收缩无力→排血减少→代偿性心率增快,器官组织灌注不足→心悸、疲倦、乏力。符合中医气虚之一般全身症状。

推论一: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说:“胸中大气,一名宗气,《内经》谓其积于胸中,以贯心脉,而行呼吸。”心衰多见呼吸困难,气短,上下气不相续接,劳则加重,心悸,疲倦,脉沉细无力,其证候群与宗气下陷临床表现相一致。提示心衰中医关键病机之一为宗气下陷。

左心衰→慢性肺循环淤血→肺静脉压力增高→血管渗透性增加→咳嗽、咳痰,其痰以白色浆液性泡沫痰为最常见,甚则咳粉红色泡沫痰,或痰中带血丝。

推论二:咳嗽、咳痰,其痰以白色浆液性泡沫痰,结合心衰体循环淤血以致肢端不温、小便量少,其证候正与中医之寒饮伏肺临床表现相符合,临床上西医的治疗,利尿剂可以有效缓解肺水肿,温阳化水之真武汤可以有效治疗心衰阳虚水停,凌心射肺之肿、悸、喘咳症状,提示心衰中医病机之二为水饮伏肺,其病机关键环节仍在于阳虚水停,水邪射肺。

  2.中焦脾胃

右心衰→体循环淤血→胃肠道、肝淤血→消化道症状→胃脘胀满、纳差、恶心欲呕、大便稀溏。其症状符合中医之水湿困脾之证候。

左心衰→心排血减少→肾脏灌注不足→尿量减少→回心血流量增加→右心衰加重→胃肠淤血加重→消化道症状加重。其形成机理与肾阳亏虚不能温暖脾土,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类似。

推论三:胃脘胀满、纳差、恶心欲呕、大便稀溏等临床表现,与中医脾虚不能运化水湿、湿邪困脾如出一辙,而温肾阳健脾能有效改善水湿内停之症状。提示心衰中医病机之三为脾虚湿阻。

  3.下焦肾阳

左心衰→心排血减少→肾脏灌注不足→尿量减少→水液潴留→面目、肢体水肿,胸腹腔积液,四肢不温。

推论四:小便量少,四肢水肿,扪之不温,与中医之肾阳亏虚,不能化气行水,以致水肿病机类同。

综上所述,可以做出以下结论,心衰中医之病位在心,涉及脾、肺、肾,其病机关键在于宗气不足,肾阳亏虚,不能化水行气,从而导致水湿内停,水湿困脾,凌心射肺。

其病机与临床组方参见如下简图:

图片

接下来看几个病例的治疗思路,每一诊都对处方用药进行了详细分析,虽然病案显得繁杂,但若能用心体会,则可从更深层次去把握心衰的治疗要点。

  1.冠心病心衰案

张某,女,82岁。

【2015年4月9日首诊】反复阵发性胸痛10年,胸闷气促3年,再发加重伴下肢水肿2周。

刻诊:颜面浮肿,高枕不能平卧,气短,上下气不相续接,畏寒,口干,纳差,腹胀,大便溏,小便少,双下肢凹陷性水肿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结代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。

西医诊断:冠心病,心房颤动,心功能Ⅳ级。

中医诊断:心衰。

病机:心脾气虚,阳虚水停。

治法:益气健脾,温阳利水。

方药:心康饮(自拟方)加减:

白参10g,黄芪30g,升麻 5 g,

柴胡 5 g,桔梗10g,茯苓30g,

薏仁30g,制附片10g(先煎)

桂枝 6 g,生姜皮10g,大腹皮10g。

14剂

辨治思路详解:患者心衰,症见气短,上下气不相续接,脉结代,必为宗气亏虚,盖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,故药用白参、黄芪、升麻、柴胡、桔梗升补宗气。


纳差,腹胀,乃水湿困脾,故用茯苓、薏苡仁、生姜皮、大腹皮配参、芪健脾利水,理气除胀。

下肢、颜面浮肿,小便少,畏寒,为肾阳虚,不能化气利水,故药用桂、附相伍温阳化气利小便。口干,乃下焦阳虚,不能蒸腾气化,水津不能上布所致,温阳本为正法,勿需另用药。

【2015年4月29日二诊】胸闷、气短诸症缓解,水肿消,纳增,大便日3次。舌质淡红,苔白腻,脉沉细。

方药如下:

白参10g,黄芪30g,升麻 3 g,

柴胡 5 g,桔梗10g,茯苓30g,

薏仁30g,附片5g(先煎)

桂枝 6 g,生姜皮10g,大腹皮10g,

陈皮10g,白   术15g,炙甘草10g。

14剂

辨治思路详解:大便日行3次,乃脾气下陷不能固摄,在方中佐入陈皮、白术,暗合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、升阳固摄之意

2015年9月24日三诊:服上方后,诸症缓解,5个月来病情一直稳定。近日又现腹泻,畏寒,下肢微肿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

方药如下:

干姜 6 g,白参10g,制附片6g(先煎)

白术10g,茯苓30g,炙甘草10g,

葛根30g,神曲10g,生姜皮10g,

薏仁30g,黄芪30g,大腹皮10g。

14剂

辨治思路详解:腹泻,畏寒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,当为典型的脾阳亏虚之证,故方以附子理中汤温运脾阳,加葛根升清以止泻,伍神曲助参、术以健脾。下肢微肿,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方以黄芪配茯苓、薏苡仁、生姜皮、大腹皮健脾利水。

  2.甲状腺毒症性心肌病案

周某,女,58岁,湘阴县人。

【2015年5月28日首诊】患者甲状腺毒症性心肌病,全心扩大,病程12年。2年来生活难以自理,2014年12月于湘阴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,诊断为“甲状腺毒症性心肌病,全心扩大,冠状动脉粥样硬化,快速性房颤,心功能Ⅳ级;消化道溃疡?肝实质弥漫性损害;骨质疏松”。对症治疗后稍有好转,但生活难以自理,家人代求诊。

诉:胸闷,气短,动则益甚,生活难以自理,口干,纳差,乏力,肢冷,小便少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

检查资料:心脏彩超(2014年12月4日湘乡市第二人民医院,检查号1412047512):LA 44mm,RA 35mm,LV 55mm,RV 35mm。EF 39%,FS 19%。全心扩大,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不协调,左心功能减退。心动过速,心律不齐,二尖瓣、三尖瓣反流(中度),肺动脉瓣反流(轻度)。

西医诊断:甲状腺毒症性心肌病,全心扩大,快速性房颤,心功能Ⅳ级。

中医诊断:心衰。

病机:阴阳两虚,心脾气弱。

治法:温阳益阴,补益心脾。

方药:全真一气汤加减:

桂枝 6 g,白   参10g,制附片10g(先煎)

黄芪30g,麦   冬10g,五味子10g,

茯苓30g,薏苡仁30g,陈皮10g,

砂仁 6 g,大腹皮10g,生姜皮10g,

白术10g,炙甘草10g。

15剂

辨治思路详解:胸闷,气短,口干,心之气阴两虚;肢冷,小便少,脉沉细,肾阳虚,不能温煦气化也;纳差,疲乏,脾气亏也

病机有三,当用合方,补心气,益心阴,生脉散;温肾阳,参附汤也;健脾补土,参苓白术散也。更加黄芪配生姜皮、大腹皮健脾利水。

【2015年6月16日二诊】患者未来,其女微信通信,上症明显改善,无胸闷症状,食欲好,减少利尿剂,小便正常。上方续服

后随访,一直每2天1剂药守方,可胜任一般家务。

辨治思路详解:全真一气汤出自冯楚瞻《冯氏锦囊秘录》,全方由熟地黄、白术、牛膝、人参、熟附子(先煎)、麦冬、五味子组成。本方乃参附汤、生脉散合方加味而成,温阳而无升浮之弊,育阴兼有化气之功。

有大量报道,心衰、肺心病、休克等危重症而见阴阳两虚者,用此方每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,是一首非常值得研究的效方。

  3.风湿性心脏病案

胡某,女,49岁,湘潭市人。

【2014年9月5日首诊】因反复活动后胸闷、气促12年,加重伴咳嗽1个月,于2013年8月4日入住湘雅附二院心胸外科(住院号:1006765),入院前(2013年7月2日)心脏彩超检查,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、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关闭不全、肺动脉高压、心功能Ⅲ级。入院后于2013年8月7日行二尖瓣置换+左房成形术,术中置入27#进口机械二尖瓣1枚,于2013年8月24日出院(出院带药:地高辛、万爽力、华法令、速尿、补达秀),回当地医院门诊治疗。

2014年8月15日入住我院,入院时诉腹胀半年,间断黑便半月,症见:面色黧黑,唇绀,持续腹胀,时有恶心、干呕、大便频,一日数行,质溏,色黑,活动后胸闷气促,偶有咳嗽,少痰,纳差,舌质红,苔薄黄,脉结代。

诊断:风湿性心脏病,心脏扩大,心房颤动,心功能Ⅳ级,二尖瓣换瓣术后,肺部感染,右侧胸腔积液,肺动脉高压,消化道出血?入院经强心、利尿、调整华法令剂量、抑酸护胃等治疗,于2014年8月26日好转出院。

此诊为出院后首次复诊,刻诊症见:面色黧黑,唇绀,动则气促,上下气不相续接,腹部胀大,胃脘腹部持续胀满不适,畏冷,四肢不温,下肢微肿,可见大量瘀斑,小便短少,大便稀溏。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沉细结代。

西医诊断:风湿性心脏病,心脏扩大,二尖瓣换瓣术后,心房颤动,心功能Ⅳ级。

中医诊断:心衰。

病机:宗气下陷,阳虚水停。

治法:升提宗气,温阳利水。

方药:升陷汤合真武汤加减:

黄   芪30g,白   参10g,升   麻5g,

柴   胡 5 g,茯   苓30g,薏苡仁30g,

生姜皮10g,大腹皮10g,制附片10g(先煎)

桂   枝10g,白   术10g,炙甘草10g。

15剂

华法令减半量,1.25mg,qd。定期监测INR。

辨治思路详解:大凡心衰,临床上常见病机有三点:一是宗气下陷;二是心肾阳亏;三是脾虚湿阻。观本案患者动则气促,脉结代,宗气亏虚之象已十分明了,盖宗气司呼吸贯心脉也;畏冷,四肢不温,面色黧黑,唇绀,小便短少,脉沉细,阳气亏虚毋庸置疑;胃脘腹部持续胀满不适,下肢微肿,大便稀溏,脾虚湿阻之明证也。下肢皮下有大量瘀斑,可能与华法令过量有关,当减其量。

综合诸证,从中医角度看,其病机当为气虚不能摄血。故其治疗当升补宗气、温阳利水、健脾化湿。方用黄芪、白参、升麻、柴胡升补宗气,制附片、桂枝温阳化气,气化则水自行也,茯苓、白术、薏苡仁、生姜皮、大腹皮健脾利水,炙甘草调和诸药。

【2014年9月26日二诊】诉服上方诸症有明显改善,又自行按方购药5剂。畏冷、胸闷气短明显好转,耐力有明显增加,腹大明显减小,腹胀时轻时重,下肢瘀斑已消失,纳差,大便仍溏,但不黑。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沉细结代。

方药:

黄芪30g,白   参10g,升   麻 5 g,

柴胡 5 g,砂   仁 6 g,陈   皮10g,

茯苓30g,大腹皮10g,生姜皮10g,

薏仁30g,制附片15g(先煎)

桂枝10g,白   术10g,炙甘草10g。

14剂

辨治思路详解:已见大效,故仍守上法,腹胀未能尽除,加砂仁、陈皮,理气除胀。

【2014年10月20日三诊】诉服上方有较大改善,又自行按上方购药10剂。后诉腹大消失,腹部胀满大减,动则气促明显减轻,大便正常。视其腹平,下肢已无水肿,小便量可,寐差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结代。

上方加茯神20g。

辨治思路详解:诸症继减,守前方,仍寐差,加茯神益心安神。

2014年11月10日四诊:面色黧黑、唇绀明显减轻,自诉半年多来,从未有此舒适,腹无不适,纳可,动则气促症状已不明显,大便正常,小便量可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结代。

方药:

黄芪30g,白   参10g,升   麻5g,

柴胡 5 g,桔   梗10g,陈   皮10g,

茯苓30g,大腹皮10g,生姜皮10g,

薏仁30g,制附片10g(先煎)

桂枝10g,白   术10g,炙甘草10g。

30剂

辨治思路详解:病症缓解,守方巩固。


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、诱导购买等信息,谨防诈骗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一键举报。
    转藏 分享 献花(0

    0条评论

    发表

    请遵守用户 评论公约

    类似文章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