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

糖尿病的三种 “血糖现象”

 yygltj 2024-05-27 发布于广东
图片

      很多糖友都知道,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很大,因此维持血糖平稳很重要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,维持血糖平稳是很困难的。糖友的血糖水平总是高高低低,让糖友们很是苦恼。

图片

糖友血糖出现的两个“高峰”

图片

      糖友的血糖在一天当中可能会出现两个高峰。第一个血糖高峰从凌晨三四点开始,血糖逐渐上升,到早晨七八点钟升至高峰,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,被称为“黎明现象”;第二个血糖高峰,出现在下午四五点钟,大约黄昏的时候,有人对应黎明现象将这种现象称为“黄昏现象”。有些病人的“黄昏现象”出现较晚,为睡前高血糖。

图片
图片

糖友血糖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峰期?

图片

       研究表明,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出现“黎明现象”和“黄昏现象”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和升糖激素(生长激素、肾上腺皮质激素、儿茶酚胺、胰高糖素等)在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有关。

       正常情况下,我们体内所分泌的升糖激素从零点开始逐渐增加,至凌晨 4~6 点可达到高峰,然后逐渐下降,到了下午5~7点,又会迎来一个升糖激素分泌的高峰。对于糖代谢正常的个体来说,基础胰岛素的分泌量也会随着升糖激素的这种生理性变化而变化,以保证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。可是,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不足或延迟或效力降低,不能有效地抵消升糖激素的升糖作用。正是降糖激素和升糖激素分泌的不协调,导致了“黎明现象”和“黄昏现象”。

图片
图片

一、黎明现象

图片

       所谓“黎明现象”指的是,糖尿病患者在不受进食、活动等因素的影响,夜间血糖控制的良好,并且无夜间低血糖的情况下,清晨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。

      应对措施:黎明现象有时不好控制,建议糖友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,以控制“黎明现象”。此外,糖友的晚餐后运动时间可以再往后移半个小时,还可以从消除精神负担、改善睡眠等方面进行改善。

图片
图片

二、黄昏现象

图片

      黄昏现象是指机体血糖在傍晚时出现显著升高的现象,目前“黄昏现象”尚缺乏规范的诊断标准。通常认为,在排除低血糖额外加餐等因素后,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两小时血糖1.11毫摩尔/升以上时即可考虑“黄昏现象”。诊断黄昏现象需要排除饮食、运动、情绪和低血糖等影响因素。

      应对措施:可将午餐分两次吃,少量多次进餐,下午增加运动量,血糖可能得到控制。习惯午休的患者最好不要突然取消午休。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方案。

图片
图片

三、苏木杰效应

图片

      如果糖友平时白天的血糖控制得都很好,就是早上血糖高,除了要排除黎明现象,还需要测一下夜间(凌晨)血糖,比如夜里2点或3点测一次血糖。如果夜间血糖监测发现低血糖,早晨又出现高血糖,这种血糖现象就被称为苏木杰效应。

      应对措施:咨询医生,适当减少晚餐前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。

图片
图片

(原文见《益寿文摘》总第3464期 井然/文)

文字编辑:周    琼

版面编辑:刘茜茹

审  核:夏 杰

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、诱导购买等信息,谨防诈骗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一键举报。
    转藏 分享 献花(0

    0条评论

    发表

    请遵守用户 评论公约

    类似文章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