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医的病症范畴中,心下痞证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病症。《伤寒论》与《温病条辨》作为中医经典著作,对心下痞证的论述极为丰富,为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 中医经典历来简约,本文尝试结合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的相关知识,对于心下痞证病机与发展进行解读: 心下痞的病位 在《伤寒论》中,心下痞证是指以心下(胃脘部)自觉痞塞不适,触之无形,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。 如“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”,明确指出了心下痞的症状特点。 《温病条辨》中虽未像《伤寒论》那样大量提及“心下痞”的病名,但对类似病症的病机和治法有相关论述,如湿热内阻导致的胃脘部痞闷等症状,与《伤寒论》中的心下痞证有一定的关联。 脾胃的位置:在人体解剖学中,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,上连食管,下接十二指肠。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,将食物初步消化为食糜。 脾位于腹腔的左上部,与胃相邻,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和水液,将胃腐熟后的水谷精微进一步吸收和转输至全身,同时还具有统摄血液等作用。脾胃二者相互配合,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、吸收和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。 与其他脏腑的关系: 脾胃在人体脏腑系统中居于中枢地位,与其他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。 脾胃与肝胆的关系: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,而胆则分泌胆汁消食,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。若肝气郁结,疏泄失常,就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,导致心下痞等病症。 脾胃与肺的关系:体现在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肺主气,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可上输于肺,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。若脾胃虚弱,可影响肺的功能,导致肺气虚,卫外不固,容易感受外邪,引发心下痞证。 脾胃与肾的关系:表现为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,先天温养后天,后天滋养先天。若肾阳不足,可导致脾阳虚弱,运化失常,出现心下痞等脾胃虚寒的症状。 脾胃与经络的关系:人体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与脏腑密切相关。与脾胃相关的经络主要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。 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,与胃相连,其气血的正常运行对胃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。若胃经气血不畅,可导致胃脘部的痞塞不适。 足太阴脾经也循行于腹部,与脾相连,对脾的运化功能有调节作用。此外,其他经络如任脉、冲脉等也与脾胃有一定的联系,它们的气血变化也可能影响脾胃的功能,进而与心下痞证的发生发展相关。 脾胃与三焦的关系:三焦包裹脏腑之外,内连脏腑,外连肌肉腠理,其外的代谢,通过肌肉腠理外行为津气,其内代谢,巡三焦脂膜从两肋之下入于膀胱而排泄。 之所以罗列这么多脾胃与其他藏独的关系,是来对于心下痞的形成来进行铺垫的。 人的营卫之气,营气是从血脉中流通的,卫气,是从脏腑通过三焦通往外在的腠理肌肉皮毛向外散发的。而营卫之所化为脾胃,胃中所化治营养物质,又脾上达于肺而宣发。脾胃之气外出,必然需要上出胸隔,如果胃气虚衰,则无力出隔。 人体的外来治风寒邪气,从皮毛、口鼻内入,内入肠胃而郁闭原本应该外出的营卫之气,从而郁而生热,郁于心下;另一方面,人体的正气有本能反应外出抗邪,所以虽然为虚衰,但也必然奋起反抗,所以必然携带胃中水饮上逆,与心下郁热互结,湿热郁滞而成痞。 但心下痞湿热所结毕竟在肠胃之上口,所结不固,所以按之濡。 心下痞证的分类与病机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中,心下痞所涉及的方剂,共有十二个,看似纷繁啊乱,实则与脾胃的代谢息息相关: (一)心肺热痞证 热痞证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大黄附子泻心汤为代表。 大黄泻心汤:其病机为邪热壅滞于心下,气机痞塞。
此证的病机为肺热与阳明胃热,上攻外入之热均结于心下,导致气机不畅,出现心下痞塞、按之柔软的症状。 脉象表现为关上浮,提示邪热从里到外均热,结于心下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大黄、黄连为主要药物,大黄苦寒泻火;黄连清热燥湿,二者用开始烫一下,显然只是用于解上焦之热,可见热解的部位在胃之上口以及与胸隔之间。 附子泻心汤:伤寒论的原文是“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”,可见此心下痞指的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热痞,但同时又怕冷出虚汗,可见同时存在卫阳虚,所以加附子振奋卫阳之气。 因为卫阳虚衰,所以其适应症:心下痞满,恶寒汗出,脉关上定然不浮应该是沉脉。 本方由大黄、黄连、黄芩、附子组成。大黄泻火通便,附子温阳散寒,黄连清热燥湿,黄芩降肺热,方中寒热并用,适用于心火亢盛兼阳虚寒化的心下痞。 从附子泻心汤的煎药法也可以看出来,附子汁是另外煎的,但三黄还是开水浸渍,可见痞的部位与大黄黄连泻心汤相同。 (二)误下及发汗胃虚热结痞证 伤寒论里典型的半夏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,大多数教科书都解析为寒热错杂证,但为啥寒,为啥热却语焉不详。 其实三泻心汤的病机都是外证未除,但误用泻下药,导致胃气虚衰,而皮肤肌肉之热,从腠理内入心下位置,导致胸隔与胃邪热凝聚而痞。 半夏泻心汤:少阳证误下而成痞
在伤寒论的病机,小柴胡证的本质就是气血虚衰,导致外寒内入半表半里(三焦腠理部位)此时外面依然有热,但内在的脾胃气血已经虚衰,所以用小柴胡汤的生姜甘草大枣人参来增强脾胃之气,但外热毕竟已经从皮毛肌肉层面内入三焦腠理,所以用柴胡疏通三焦,用黄芩泻热。 但此时误下,必然导致脾胃虚寒,所以就在人参大枣甘草的基础上,加上干姜来补脾胃虚寒;而三焦之热进一步内入脾胃,所以仍然用黄芩黄连泻心热肺热。 人体的胃气,是以下行为顺,但因为误下之后,胃气虚衰而导致胆热上逆,以及原本的外在邪热郁结与肠胃,导致热逆而呕,所以用半夏降逆气,同时邪热互结必然生痰气,半夏也能破痰。 生姜泻心汤:伤寒发汗后胃气空虚,肋下水气内入肠胃而成痞
此证的病机,是因为发汗导致胃中津液全部外发为汗,导致胃中津液虚燥,燥而生热,食物不得津化则干嗳发出食物不化的气息;热结心下则痞合与水气凝结则鞭硬;另一方面,无津消食也胃气虚衰,加上肋下水气内入肠胃,所以腹中肠鸣下利。 此证的病机:胃气虚衰,心下结热,水气内入肠胃、所以在半夏泻心汤证的基础上,再重用生姜,以和胃降逆,宣散水气,消食滞。 (3)甘草泻心汤:胃气更加虚衰的痞证
甘草泻心汤证因为误下之后,导致脾胃更加虚衰,但其表热内陷,胃中水湿上逆结于心下而成痞,所以一方面下利无度,一方面胃气虚衰而不滋生气血而心烦不得安。 甘草泻心汤证其核心病机是胃气更为虚衰,所以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,增加了四两甘草强胃气,同时缓下利之急迫。 (三)三焦水津代谢不畅水痞证 五苓散:膀胱津气虚衰,水气上逆而心下痞
五苓散证其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,水饮内停,上逆于心下。同时也因为膀胱不能气化而导致水津不布尔燥烦口渴。 五苓散是膀胱不能气化,所以用桂枝通脉,白术健脾,茯苓猪苓泽泻泻水,使水气从膀胱温化为津气,则燥烦口渴解,同时用猪苓泽泻泻水,则膀胱水湿除。脾胃之气正常升降则痞解。 此方不仅用泽泻和猪苓这两个肝寒而能泄水的要,一方面能促进水气从膀胱排泄,另一方面还具有补津的作用,所以五苓散适用于小便不利而有津虚生燥的类型,等于是一方面给膀胱补充津液,一方面用茯苓桂枝白术化津以生气,属于泻水剂里面的补泻并施之法, 旋复花代赭石汤:胃气虚衰水饮上逆而心下痞
旋复花代赭石痰的病机是胃虚痰阻,胃气逆而不降,痰阻心下导致心下痞硬,胃气不降导致噫气频作。 旋复代赭汤由旋复花、代赭石、人参、生姜、炙甘草、半夏、大枣组成。旋复花降逆化痰,代赭石镇逆平冲,人参、甘草、大枣补益脾胃,生姜、半夏降逆止呕。全方降逆化痰,益气和胃,适用于胃虚痰阻、气逆不降的噫气不止。使痰气得以消散,气机得以通畅,心下痞硬自除。 旋复花代赭石汤与生姜泻心汤,均是治水饮痞于心下之方。但生姜泻心汤是水饮下入肠道而下利,所以重用生姜消散;而此方则是水饮上逆而导致嗳气不除,所以用旋复花代赭石降胃气化痰气。 但水饮之所以上逆下趋,其本质都在于发汗吐下耗损肠胃中津气,导致肝脾不升,胆胃不降,所以用生姜大枣甘草人参补胃气之虚,旋复花半夏降逆化痰,嗳气不除可见胃逆严重,所以又加上代赭石振胃之上逆。 大柴胡汤:少阴阳明实热上逆而心中痞
大柴胡汤证之所以导致心中痞硬,是少阳阳明合病,阳明、少阳郁热结滞胸隔而痞硬,胃气上逆而呕,邪热下入大肠而下利。 大柴胡汤由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大黄、枳实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组成。柴胡疏肝解郁,黄芩清热燥湿,半夏降逆止呕,大黄泻火通便,枳实理气消痞,白芍柔肝缓急。全方疏肝理气,清热泻火,适用于少阳阳明合病的心痞证。 此处的心中痞,与心下痞的部位有一定区别,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有提到大柴胡汤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经验,所以此心中的部位,应该比心下部位更高,应该在胸隔部位,也就是胸口部位。。 少阳三焦为半表半里,其部位总括心肺及肠胃外之脂膜系统,之所以称之为少阳阳明合病,是原本郁于三焦之热,进一步内迫阳明肠胃但尚未内入,所以携热下利,胆热上逆而呕,脾胃之气升降滞塞而心中痞。 此证的本质在于少阳之热内合阳明,但病在少阳,所以不能单纯从阳明泄下,便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去掉人参炙甘草(胃中已热),再加上大黄枳实泄热迫热结。 大柴胡汤方解:柴胡发太阳郁陷之气透达三焦而使之外出,是为君;黄芩苦降,以清肺热之上逆。芍药苦泄,以舒心营之瘀结。是为臣;半夏生姜,以宣散水气降胃气而涤痰,大枣和中而补虚,是为佐;枳实大黄,排胃中结热而泄之,在上之郁结自开,是为使。 (未完待续,点赞收藏关注,续见下篇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