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

为什么要学拳架?(二)

 秋之风雨 2021-11-19

继第一篇《为什么要学拳架?》之后,正式进入研习郑子太极拳阶段,作为太极小白的我用大白话记录练拳笔记,终生探究拳架给人带来的身心启示,形成本人心得系列,供同好者参考,供子孙后代传阅。

从拳架下复训回来,看《郑子太极拳理拳法》、看笔记、实践,身体有了很多的感受,并一次次地惊叹于老师书中文字的精准,惊叹于郑子太极拳内涵之深邃,惊叹于身体在正确的训练体系下,把筑基功法装进拳架后的美妙;每天都在这样的学习体验中享受着太极之宁静,享受着身体变化带来的愉悦。我倾听着身体发出的声音,老师的话语会随着身体的感知在耳边萦绕:

一、 一切运作在涌泉

真正体会到这句话,是在复训前五天。自从学习拳架上和拳架下之后,都在练形,深知筑基功法的不足,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练习功法上,上半套拳架较熟悉,下半套拳磕磕绊绊。

复训前,正值暑假,有了完整的时间回忆和集中训练拳架。最幸运、又是最感恩的是身边有精益求精、严格要求的吴瑛师姐,帮我制定复习计划,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带着我重拾拳架。

知道自己存在很多问题,比如:虚实分不清,当虚腿抬起时,身体总会控制不住地晃动;力不能集中在全脚掌,而是分散在脚掌外延和脚后跟。只有在长时间的靠山功、操根或与师姐对根后,腿可以像柱子一样支撑着身体,上面的问题才会消失。

怎样才能让重心直接落在全脚掌上呢?一次一次地找,发现当腹股沟内收时,可以很快地落到地筋上,但是随着行拳过程中行功的移动、熊经的旋转,很快又会发生变化,身体上下起伏。

怎样保持身体不起伏呢?保持两腿的长度一致,身体应该就不会起伏了。发现,关键点在膝盖,如果膝盖固定,身体就不会上下起伏,我做了各种尝试:

1. 膝盖弯曲得稍多一点,想固定,需要用到力,炁感不强;如果不用力,难以固定。

2. 膝盖伸直,这样可以保持不动了,但是又顶住了胯,臀部肌肉紧,胯不能灵活转动。

3. 保持膝盖微弯,又能感受到内劲的支撑,脚底也变得更密实了,终于找到了方法。

惊喜地发现,当胯与地筋连接在一起,腰随着联动了起来,一股力量支撑住腰,尾闾越垂直地面,支撑力越强,命门凸出,整个后腰部的曲线被拉直了,非常有力,身体真的体会到书中第56页师父叮咛:“太极的一切都从脚底出发,一切都必须按照太极拳经里要求的'由脚而腿而腰’,从脚底涌泉带动,由脚底根劲出发。永远记得我不断重复的这句话:'一切运作在涌泉。’”

两前脚掌的力不再落在外延,而是集中到了地筋,经过几天的习练,两脚掌靠近脚指头的前端同时出来了两个大水泡,痛并快乐着,回家拔罐放血,疼痛缓解。

此时走行功,慢慢调胯,保持两胯的平行,能够初步地做到虚实分清,身体不上下浮动,不凸胯移动了。爱上了行功,并将之生活化,只要站立行走,就一直落着胯,后腰部被来自涌泉的力支撑着,全身的力量落于双脚,双臂、上身可以像拨浪鼓一样随着脚底自由地甩荡。

印证了书中第134页上面的一段话:“一切运作在涌泉是终生的训练,任何一招一式都在训练脚底。脚底听消息的能力如果不能提升,不管拳架的外形打得多好看。你的太极拳都是死的。特别是行功,外形最难看,训练最枯燥,但却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法。当你开始喜欢练行功,开始发现练行功的迷人之处而欲罢不能时,你的太极拳就上路了。” 

终于踏出了太极拳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

一、 节节贯串至末梢

随着复训的深入,每天大量地习练拳架,不仅腰有力,整条脊柱都有力,脖子也被顶了起来,脚底越密实,上身越松沉。体会到炁从涌泉节节贯串上来,人变得高大了,变得优雅了,变得有气质了。

第133页,关于炁的行走路径,师父叮咛:“炁行路线从涌泉出发,经尾闾、入夹脊、最终达到手部的栽捶之上。”

不止是在第二十五式中感受到炁的运行,其实拳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样的节节贯串到末梢。难怪在书中第123页“太极每招每式其实练的都一样,丝毫没有区别。”师父说:“一旦明白这个道理,太极就进步了,就不会再迷惑于拳架招式的不同,就不会再东学一套、西学一套。”每一动都要求自己在现有能力下扎实地落到全脚掌,脚底接地之力后即刻反弹回来,中指关窍打开,外形动作由内而外地呈现出来,因为身体告诉我,每个动作的要领是在炁行中自然而然地呈现,初尝郑子太极之美。

复训中,我作为二组的助教,面对着五位学友在太极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形,仿佛看到了自己。因为已经知道胯的重要性,所以试图在纠正外形动作的同时,帮助学友们调胯,用手左右移动对方的胯部,刚刚摆正,手一放开,又歪了。

怎样可以帮助他们做到呢?反复在大脑中复盘老师调胯的做法。想到了三功班老师在我们操根时,用手调腹股沟和臀部;想到了16期三功班,作为助教,老师指导我们的画面还历历在目:我的第一位调胯小白鼠是关同学,调左胯,我怯怯地准备把左手放在他的腹股沟,老师开玩笑的说:“小心哦,不要摸错地方啊。”我脸一红,用眼睛仔细地看准位置才出手,敏感部位确实要小心翼翼。右手轻抬对方的臀部,然后放下。他身子矮了一截,用双手压他的双肩,又矮了一截。原来他的膝盖在弯曲,赶紧悄悄地强调,膝盖保持不变。再次调胯,对方变得高大了,身体也被支撑了起来,再双手按他的双肩,用身体的重力帮他压一下,让他的脚底更密实。

但是当时傻傻的我还不知道这个动作的重要性,此时忆起,赶紧试试。于是在复训的第一天,帮曹师姐调了一下,她马上给我反馈:“我变高了,虚实也容易分清了。”让我满心喜悦,得到极大的鼓舞。

第二天晚上又在陈师兄身上实践,他再次给我惊喜,以下是陈师兄在心炁门文章后面的留言记录:她摸了一下我的屁股肉,我全身的劲顺畅的流动到脚底,上身如同放在一根非常稳定的柱子上。接着师姐又趁热打铁,教我用这个感觉来练熊经!这样一练,我很快理解了郑子太极垂直轴!我欣喜若狂!

其实师兄师姐们才是我的老师,他们用身体的反应指导我;感谢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当老师,让我有机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,把老师教的方法运用出来,才真正明白这么简单的辅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还有很多师兄师姐鼓励我,全都铭记在心,有你们,我才有了教学的自信,感恩!

二、 间隙练小有次第

我们见到老师机会屈指可数,每一次都倍感珍惜,每一次都会有突出某一种功法的教学。用身体去体验,发现,原来是有次第的。

这次老师强调了习练拳架要:节节贯串把间隙练小,全身都没有间隙,全身上下是一个“整体”。

我从操根、对根、喂劲中体会到了这种次第。

1. 操根

属于个人单练,没有来自外界的力,只有自身重量落于脚底,胯与涌泉对接上,形成垂直轴,操根就变得轻松了,两手臂自然垂肘,挂在肩胛骨,随着呼吸,自然地夹脊吐气,操根时间越长,脚底越密实。

2. 对根

年会时,老师教了对根,特别强调:“对根不是为了输赢,而是练出双方的根劲。”在与师姐对根的过程中,对方来的力直接作用于胯根,来自脚底的反弹力传递到腰、肩胛骨、手臂、指尖,与对方形成合力,成为一个整体,此时复盘,才知道这就是节节贯串。由于有外力的加持,脚底更密实,根往下生长,比个人单练操根,效果更显著。

3. 喂劲

这次,老师特别教了正确的喂劲方法。金花师姐鼓励我学习喂劲,她把身体的体验如实地反馈给我,我一次次调整身体,把操根、对根时体验到的节节贯串到末梢的感觉带进喂劲,被金花师姐一次次地指导,终于有了些许的进步。

神奇的是,喂劲到后面,胯落到位,左腿变短了,右腿变得特别的长。此时喂劲,金花师姐直呼舒服。这是不是把间隙变小的一种表现呢?她描述,被我接住身体的时候,感觉不到我手上来的阻挡力和压力感,像是自己变轻了。而我则感受到她所有的力量顺着我的手落至左脚脚底,两人合二为一,全靠左脚底支撑着两人的重量。难怪我的左腿越变越短了,可能是它一再地被夯实,成了很稳固的柱子,更加强壮有力。

原来两人对练是这么的有趣,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和师兄师姐们面对面交流,互相用身体对话,只有心炁门同步成长的小伙伴才有这样幸福的体验!

四、文字般若贵坚持

阅读第183页至184页,被志文记录师父的话打动着:“我从来不相信自己的脑袋记忆力,因此文字思考与记录一直是我个人非常依赖的方式。练功日记在我的生命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”“经过我多年观察,坚持写练功日记的人进步都比较快。”“只有当你养成做记录的习惯,才会提高对身体的观察与感知能力。”

“您不一定要天天写,因为变化不是每天都能发生。但您至少要在感觉到出现变化时,立即书写记录下来。当你拥有撰写练功日记的习惯后,最好能跟同学交换研读。因为每个人身体疾病与气血状况不同。同一功法所发生的现象与效果自然也不会一样。如果你们都能这样做,那未来在太极境界的提升上将会非常快速。”

立即行动,身体有变化及时记录,附上三篇近期的日记,抛砖引玉,希望有同学能够与我交换日记,共同进步。

8月7日

今天上午练了半个小时靠山功,15分钟行功,15分钟熊经功,预备式与左右搂膝拗步,左右搂膝拗步前进50步,倒撵猴后退50步。复训时,倒撵猴的双脚走不了平行线;回来每天按照书中第130页每日功课(如上)练习,双脚能够开始走得平行一些,直一些了,说明小脑控制身体的能力增强了。

拳架一遍,下午拳架二遍,一身汗水,炁贯全身。(第188页师父叮咛:“每天最少也要练三趟拳,如能五趟以上就更好。”)

8月8日

神奇的身体:感觉左手肘窝很痒,低头一看,出来了红疹子,看日历:8号。每月这个时候就是四穴换血的时间,身体已经形成生物钟,连续几个月都是一到点就发出声音:快换血啊!

人是大自然的物种,智慧的身体有着无限潜能,拳架是不是正好满足了身体的需求,激发出身体的潜能呢?继续探究。

   8月10日

一早练功,靠山功36分钟,两脚像吸盘紧紧地吸在地面,全身被源自涌泉的内炁充盈,每次离墙前的落胯,轻踩涌泉,腰部、后背、颈部像有一条支柱支撑而起;站立,第二次落胯,靠墙,结结实实,命门、后背与墙越贴越实。

靠山功练到第30分钟,想起很久没练的抖身,之前因为不得法,总是身体在动,就没有了习练的动力。

离墙前落胯后,离墙,全身力量落于涌泉,上身与地面成90度,松肩,两手臂挂在肩膀两侧,全身力量再次落于涌泉,只剩脚底,轻踩,身体被带动起来,手臂上下摆动,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涌泉是龙卷风的中心,轻轻接地,力量就顺延而上,节节贯串至末梢,非常有力,喜欢上抖身。

   8月11日

下午5点,练完半小时靠山功,打了一遍拳架。

这遍拳架,是在开始时做了几十下,也许上百下起式。(书中第47页,师父叮咛:“预备式跟起式,是我在拳架中最重视的,却也是大多数习练太极着最容易忽略的。预备式跟起式练好了,拳架就好了一半。所以务必记得这样一句口诀:若要拳架好,预备起式讨。”)

闭着眼睛,一遍一遍地打,打到全身发热,打到全身充满了炁,感受到手臂、手掌、双腿被炁包裹着,双腿像柱子一样支撑身体。

行拳时,步伐坚定,炁源源不断地从脚底输送到全身,缓缓地出拳,有一种行云流水、延绵不断的感觉。

手和脚持续发热,晚上睡觉双手双脚放在被子的外面。

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、诱导购买等信息,谨防诈骗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一键举报。
    转藏 分享 献花(0

    0条评论

    发表

    请遵守用户 评论公约

    类似文章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