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

【原创】岐山名小吃大汇总附做法

 美味飘香 2012-04-14

 

岐山名小吃大汇总附做法 

 

 
 
    岐山是炎帝生息,周室肇基之地,周文化灿烂辉煌,历史文化积淀深厚。周人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明孕育了岐山的饮食文化,产生了以岐山臊子面为代表的百余种风味名吃及菜品,这些名特小吃,地方特色浓郁,历史悠久,内涵丰富,源远流长,名扬三秦,享誉全国,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,素有“美食之乡”的赞誉。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,也是岐周文化的一大亮点。
 
    说起岐山,我便会自豪的说:“那是我的家乡。”走进岐山,会让你留恋忘返,原因在于那一大堆的小吃尽收眼底。它们尽情的赞美自己的美味,使品尝过它们的人都留下一段段的美好回忆。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 如果你来到我们岐山,这里最好吃的是擀面皮。擀面皮可是我们岐山地地道道的特产。它似长方形,几乎透明。它筋而耐嚼,再同油泼辣椒、盐水、香醋等调料加以调和,口感极佳。特别是在夏日人们经常将其当为主食,让炎热的夏日也凉爽了一大截。即使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天,也有许多朋友慕名而来,他们吃后,连连赞叹到:“岐山的擀面皮,果然是名不虚传。真是闻其名不如吃其味,名如其味,令人向往啊!”
 
    岐山擀面皮的特点就是三个字:酸、辣、筋。正宗的岐山擀面皮是不放菜的,里面还有面筋和叫作呱呱的东西。就是那个椭圆的片。岐山擀面皮是自带酸味的,所以,配上岐山醋才有种特别的香味!现在大家知道咱们平时吃的有多山寨了吧!
 
 
  岐山擀面皮是陕西省岐山县附近特产,在周边地区亦有产出,可味道最地道应还是在岐山县。其形似宽面,几乎透明,津而耐嚼,再同泼油辣椒,盐水,香醋等调料加以调和,口感极佳。当地人在夏日经常将其当为主食,就是在寒风冷冽的冬天也是桌上佳品。
  
  岐山面皮调料也很讲究,食盐要化成盐水,辣子不能太辣,用罗儿筛过后,用熟油浇过,加点五香粉,芝麻等佐料,醋要自酿的岐山大曲陈酿。通过精细加工制作的面皮,才真正能体现出岐山正宗擀面皮的“白、薄、光、软、筋、香”的风味特点,令人百吃不厌。
 
在2011岐山名吃美食节上,被命名认定了岐山"十大名吃"之一
 
推荐参阅:
 
         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 你吃了我们岐山的擀面皮,一定以为它是最著名的,其实你错了,最著名的要数我们的臊子面。我们岐山的臊子面之所以久负盛名,不仅因为它有薄、筋、光、煎、稀、汪、酸、辣、香九大特点,还因其与周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,因而岐山的臊子面不得不尝,西府的一绝,很有名,一口香岐山臊子面,一碗只有一小口,品尝正宗的岐山味道,美得很!

    岐山臊子面,为陕西面食和西府面食一绝。这种面用手工擀制,料精味美,名噪三秦,誉满西北,声播神州。
 
    岐山臊子面的特点,可以概括为九字令:“薄、筋、光、煎、稀、汪、酸、辣、香。”“薄、筋、光”指面条之质;“煎、稀、汪”指汤水温度要高,面少汤多,油、肉要多;“酸、辣、香”指调味之美。
 
    岐山臊子面与一般面条不同,薄如蝉翼,细如丝线,滚水下锅,莲花般转,捞入碗中一窝丝,浇上臊子汤,只吃面条不喝汤。关中西府人,村里唱戏,或婚、丧、嫁、寿等红白喜事,或逢年过节,或走亲访友,都用臊子面款待宾客。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赵宁博士,在《赵宁留美记》一书中赞扬“岐山臊子面”“精彩无比”,并奉劝“读者诸君,没有尝过的,赶紧拜访陕西乡党,讨来吃吃。天下美味,不过如此”!
 
    人们如此推崇臊子面,自然与美好的传说有关。岐山是西周王朝发祥之地,3000多年前,周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。一次,周文王被商纣王从监狱里放回,左邻右舍,亲朋好友都去看他。吃饭时,他让家人做“和气面”吃。一个锅里下面,一个锅调汤,大家只吃面不喝汤。汤倒在一个锅里,轮番浇面。这种吃法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特殊感情,以后就传了下来。所以,岐山面又叫“和气面”。谁家兄弟不睦,邻里不和,村上年长人出面调停,几盅酒罢,热腾腾的臊子面往上一端,一席和解话,隔阂解除,红脸者顿生惭愧。在人们心目中,臊子面简直成了一种“圣物”,它增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,寄托了良好的希望和祝愿。
 
    关于“岐山臊子面”的来历,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:相传,岐山某地有一农家娶了一个媳妇,聪明伶利,贤惠能干,精于烹调。一日,她做了一顿面条,光滑细薄,调料多样,汤汁浓香,味美可口,全家食后无不称赞。年幼的弟弟,尤其喜食,常闹着要吃嫂子擀的面条。后来,这个弟弟做了地方官员。这年春节,邀请同僚到家里作客。当客人们饱餐其嫂子擀制的面条后,赞不绝口。从此“嫂子面”便出了名,纷纷传扬开来,争相仿制。由于“嫂”、“臊”谐音,天长日久,“嫂子面”变成了“臊子面”,一直延续至今。
 
    岐山臊子面,以岐山县城照壁背后面馆为代表。该馆开业于明代嘉靖末年(1566年以前),历时400余年,先后入馆从业学艺者百余人。个个技术娴熟,多系本行名手。1900年“庚子之役”,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期间,品尝了岐山县城照壁背后面馆臊子面,大加赞赏,赐赠“龙凤旗”一面。
 
    在岐山,擀长面为妇女必须掌握之本领,否则斥之为家耻。新媳妇过门第二天,即有一专门擀面的隆重仪式。客人上席后,新媳妇亲自上案擀面,以显其能。故女孩儿从12岁起,娘便授其技艺,搭着凳子上案学擀面。
 
    臊子面在我们岐山可是人人皆知,家喻户晓,并且以此为荣,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以它为主食。如生日做寿,逢年过节,红白喜事,接朋待友都要以它款待客人。就因为这,臊子面被走往各地的人向往,也被来过岐山的人留恋。因此,我们在周公庙附近建起了民俗村,让来岐山旅游观光的人在领略周文化的同时,也尝一尝味道鲜美、正宗的岐山臊子面。这样,不仅推动了我们家乡的特产推向全国各地,还为岐山人增加了收益。总的来说,岐山臊子面那可是色鲜、味美、形奇、气迷,真是牙觉口中若有其味。
 
在2011岐山名吃美食节上,被命名认定了岐山"十大名吃"之一
 
推荐参阅: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 我再给你介绍一样我们岐山很有名的小吃——锅盔。

   岐山锅盔(烙馍)历史悠久,制作工艺精细,素以"干、酥、白、香"著称西府   相传岐山锅盔最早始于周文王之时,又名"文王锅盔"。锅盔因形似锅底,大如锅盖而得名,其面细、酥脆、油香、味美。制作时和面加入盐、油、香料,再用木框反复拌压,表面粘上芝麻,小火烤烙而成,色黄皮脆,味道香美。
    关中十怪之一: 锅盔像锅盖。盖为平面,盔乃凹形,坚硬如铁,敲之嘭嘭,下雨亦当伞,上阵可防弹;皮薄瓤厚,色泽黄白,咬嚼喷香,食之却酥;缺齿翁妪甚喜,咬之咯嘣,嚼之脆响,食之津津有味。
 
    唐宋以来,岐邑为西达临洮,北上千陇必经之地。岐山城多驿店,客商东来西往,北上南下,岐山锅盔作为过往商客常携作旅途食用干粮远走他乡。明、清以来,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。本地民国时期乾儿锅盔享有盛誉,邑民争相购食。乾儿锅盔为凤鸣镇王家巷人赵乾经营打理,用料考究,所用麦面、调料、芝麻、清油皆为上品,工艺始终遵法制作,成品松软适口,油酥味美。
 
 
 
 
    油酥锅盔是陕西西府名吃之一,历史悠久,起源于西周。传说周文王率数万将士讨伐无道暴君殷纣王,行军途中因将士用膳极为不便,周文王吩咐将士们用自己的头盔当锅烙饼吃,烙好的饼成凹形,饼不但香酥爽口,可以久存,而且便于用膳。后人称为“文王锅盔”。传说,文王在同犬戌国的一次战役中,因长途行军,为了给士兵带足食物,伙夫给每人发一个大饼,用麻布包好背在后背上,以便携带方便,军队行至谷底,遭敌军埋伏,山上敌军用弓箭直射周军。周军急退,回到营地,只见士兵们后背上插着好多箭支,士兵都安然无恙。原来,箭支都射在了士兵后背的大饼上。文王见状大喜,立即在军中推广这种大饼。后来,在征伐商纣军队时,文王还命士兵把“锅盔”当作盾牌,增加防御能力,提高士兵战斗力,结果全歼了商纣的军队。

    岐山锅盔,素以“干、酥、白、香”著称西府。其制作工艺是:取九斤精制面粉和一斤酵头掺和好,再把半斤熟猪油用二斤温水化开洒淋面上,拌成面絮絮,放到案板上,人骑木杠顶端,做上下跃动,多则往往大汗淋漓,边压边洒干面粉,成硬团,然后洒盐和五香粉,如此反复杠压之,面皮光亮色润,呈圆饼胚状,取潮布盖严盘性,待性起,再擀,上锅前面胚上洒芝麻。烙时先用麦草把锅烧热,小火均匀为佳,锅中圆饼三翻二转,饼面微黄,釜底抽薪,余热烤十分钟即可。
 
    卖锅盔者挑担穿行于大街闹市之中,寻一空地圪蹴下,亮出长叶马刀,晃晃,高喊:锅盔!割是斜面削切,半斤八两,毫厘不差,若庖丁解牛,游刃有余。鲜有卖锅盔者遭歹人哄抢也,究其因,一是蟊贼畏其利刃封喉,二是锅盔乃防御之盾牌,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坚不可摧焉。
 
    锅盔它呈圆形,上面有些芝麻,里面加些佐料,吃来便会香酥可口,有时还会加些香油,做成油酥锅盔。锅盔的特点是:皮薄、里厚。其中皮薄是最难掌握的,火候不能差一点儿。如果稍差一点,锅盔做出来便会变味;如果过火了,做出来的锅盔既不好吃,又不美观。所以锅盔的色、香、味是特别难得的,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,这种技术源于岐山,推向全国各地。不过要说最好吃、最正宗还是来我们岐山尝尝锅盔,顺便可以捎带给自己的家人。
 在2011岐山名吃美食节上,被命名认定了岐山"十大名吃"之一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 现在我要说的是岐山稍米包子,可能除了我们岐山人,绝大部分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,网上也难觅它的踪影,可是我要是说烧卖,恐怕全国老百姓都知道。
    岐山稍米包子,又称稍梅包子,形如酒壶,稍端形似梅花。其特点是皮薄松软、油香爽口。
 
    烧麦(Steamed Pork Dumplings),又称烧卖、肖米、稍麦、稍梅、烧梅、鬼蓬头,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,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。形如石榴,洁白晶莹,馅多皮薄,清香可口。在中国土生土长,历史相当悠久。在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一带,人们把它叫做烧卖,而在北京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,到了岐山就叫稍米包子。喷香可口,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,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。
 
    稍米包子清代光绪初年传入岐境,最初由县城三义馆经营,声誉渐起,遂流布各乡、镇。尤以“长有包子”独具特色,其包子皮薄均匀,用料讲究,肥肉去皮,瘦肉抽筋,菜鲜、油多、调料佳。品种有糖、油、肉、菜等多种,其特点油香不腻,软绵适口。经营者刘长有,始终采取薄利多销原则,从不偷工减料,故当时县内流传有“进了南门顺城巷,长有包子吃得香”的民谣。
 
   在2011岐山名吃美食节上,被命名认定了岐山"十大名吃"之一

推荐参阅: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 接下来,你必须尝尝一种比凉粉更好吃的岐山醋粉,筋道,开胃!
 
    人人都知道陕西小吃凉皮,然后咱岐山调的醋粉也基本是按调凉皮的路数,于是就会联想到这个醋粉可能跟凉粉也差不多,看上去是挺像,不过吃起来可是大不一样,关键是在于材料完全不一样。
 
    做醋粉的原料相对比较特别,在宝鸡岐山一带,每年到了春天,在向阳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荆棘,要将这种硬硬的植物采摘来用水烫过,与五谷(大麦、小麦、豌豆、高粱等)的糟粕(我们称之为“糠”)搅拌在一起,就成了做醋的醋曲(醋就是这么做的)。
 
    醋酿好了,把醋糟进行过滤后,剩下含有淀粉的部分,再掺入一些麦面,和成很稀的面糊,倒入铁制的箩中隔水蒸熟(这一步基本就是蒸凉皮的手法);待凉后,用刀切成细细的条状,再拌入醋、盐、蒜水、油泼辣子等,一般复杂的还加上黄瓜、西红柿等,简单的就是靠辣油调味道最多撒一把葱花,一碗醋粉就调出来了。
 
    各位这么乍一看可能会有倒牙的感觉,但其实醋粉并不算多酸,不仔细品尝甚至尝不出这种似有似无的酸味,而如果你对好醋有偏爱,那这种带着醋香的酸味则会让你觉得香馥浓郁,再加上调和一拌,可比一般的凉粉又上了一个档次。
 
    与通常的凉皮、米皮相比,醋粉没有那么筋道,风格更偏软绵一点。透着的是那别无分号的醋香,咬在嘴里更能让人回味一会,可惜现在城里不是特别容易吃到,只有到岐山来饱一次口福。

    酿醋,是陕西岐山地区农村每年必做的一件大事,大约从7月份开始,过程一直持续到11月才能完成,工艺繁琐、复杂。但这也是当地妇女必会的一项技能之一。新醋的味道,那是相当好喝!
 
    醋渣,就是酿醋后剩下的一些发酵后的粮食的残渣。这些粮食一般是小麦、大麦、高粱等等。残渣经过处理后,会做成一种非常好吃的食品——醋粉,做法和凉皮相似,但原材料大不相同,味道非常好,而且,营养价值是高于凉皮的。只不过由于原料难得,在岐山之外的其他地区很难见到。
 
    岐山哨子面特色是酸中带香,哨子肉和哨子面好吃的关键是有地方调味品--岐山农家醋。在岐山,几乎家家都是酿醋的高手,同时又是做醋粉的好手。要作出好的醋粉需经过两个过程,即握醋糟粉和蒸醋粉。
 
    岐山醋粉,又叫岐山醋糟粉,是岐山农家醋下角料醋糟加工而成。醋粉同岐山蒸面皮有点相似,以酸、辣、香著称,皮薄、筋道,与面皮不同的是醋粉中由于有醋味(不是酸味),还是帮助消化的良药。
 
    岐山醋粉有两种食用方法,一是凉拌醋粉,二是肉哨子炒醋粉。凉拌醋粉,即将醋粉切成宽面条那样的条状,盛于碗中。锅中热油,给醋粉上撒上蒜末,用热油泼之,然后加入盐、醋、味精、香油等佐料,再加一勺红红的油泼辣子,一碗香气扑鼻的岐山醋粉就可以开吃了!
 
    醋粉放凉后就会变硬 、变脆,这时凉拌就不好吃了,但可以用岐山肉哨子炒着吃。具体方法如下:热锅上油,倒入蒜苗,炒出香味,加入用盐、醋、味精、水等调制的汁,再加入岐山肉哨子,炒热后,加入切好的醋粉,用筷子搅拌均匀,盖上盖子,焖热即食,即有醋粉味,又有肉哨子味,别提有多好吃了(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在冬天炒岐山面皮吃,味道也不错哟!)。
 
    在2011岐山名吃美食节上,被命名认定了岐山"十大名吃"之一
 
推荐参阅: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     还有一种岐山有名小吃是酥饺。

  饺子您一定吃过,但酥饺您却未必见过,岐山的酥饺,造型别致,色泽黄亮,入口酥脆。
 
    酥饺的外形酷似饺子,但却比饺子大,外面是一层有食用油炸过的面粉,里面包裹着馅,馅的主料为白砂糖。
 
    酥饺,过去一直都是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,但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,酥饺已经渐渐的淡出了人们送礼的范畴,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味道一直为岐山人津津乐道。
 
原料配方
 
  面粉500克猪油175克莲蓉馅150克熟面粉25克白糖100克香油25克熟芝麻50克花椒面精盐红色素少许
 
制作方法 
 
  1.把熟面粉、糖、芝麻、香油、精盐、花椒面拌匀成椒盐馅。 
  2.把250克面粉倒在案板上,加125克猪油拌匀,拌成干油酥。 
  3.把剩余的250克面粉加50克猪油和110克温水,和成水油酥,揉匀,饧10分钟。 
  4.把干油酥和水油酥分成两等份,把其中一块水油酥加少量的红色素揉成面团(呈粉红色),再把两块干油酥分别包入两块水油酥内,稍按,擀成长方形薄片(约3毫米厚),从上向下卷起,卷到头后用水粘住,呈筒形状。再分成每个12.5克的面剂,把小剂按扁成皮,粉红色剂皮,打入莲茸馅,包成饺子形状;白色剂皮打入椒盐馅也包成饺子形状。把两色饺子并在一起,边缘锁上花边即成生坯。 
  5.把油烧至六成热时,把生坯下锅炸制,待酥饺鼓起浮出油面时即熟。取出沥干油,码于盘内。 
产品特点色彩美观,香甜各异。
 
在2011岐山名吃美食节上,被命名认定了岐山"十大名吃"之一

推荐参阅: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 再来说一个岐山有名的小吃异香扑鼻的岐山麦仁酒麸

    如果你认为醪糟都是糯米做的,那就错了。你到岐山农家作客,主人一定会热情地端上一碗白汤解渴,汤未端到跟前,但异香已先飘过来。喝一口,微甜含酸,入口爽滑,非常爽口。等喝下半碗,谜底方才揭晓,原来是麦仁做成的醪糟。 
 
    烈日炎炎,当劳作了一天的农人从田间归来,一碗酸甜相间、清爽怡人的酒麸下肚,别提有多惬意。酒麸又叫甜胚,是用煮熟的小麦佐以酒曲发酵而成,是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。
 
   说起来,这种酒曲发酵技术还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发明。麦酒,又叫酒酿,甜酒。周易中叫“醴”。酒曲中有灰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物。灰霉将淀粉转化成糖,即糖化过程;酵母将糖转化成乙醇,即酒化过程。只有这两个过程都进行到适当程度,才有美味的麦酒。
 
    岐山是周秦发祥之地,历史文化悠久,饮食品种古朴,自然,酒麸是古代西周人用麦酿酒的产物,是西岐饮食的活化石,现如今就是在岐山也只有老年人会做,上市卖者更寥寥无几,每年夏季在岐山县城或有老奶奶守个小罐,用小碗销售。酒麸能活血化瘀,降血压,美容之功效。岐山县御京粉食府有卖。
 
     你可别忘了,醪糟和擀面皮是绝配啊!吃着,喝着,放心它们在胃里是绝对不会打架的! 
 
在2011岐山名吃美食节上,被命名认定了岐山"十大名吃"之一
 
推荐参阅: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      现在该说说搅团了,搅团是西府的农家饭。
 
  至于搅团这个饭食是怎么来的,无从考证。传说中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的时候[西祁就是今陕西的岐山县];因为久攻中原不下,又不想撤退;士兵清闲无事,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,以供军粮充足。老吃惯了地方的面食,军中都很厌倦了,也是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想家情绪;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道饭食。不过那时的名字不叫搅团,而是叫水围城。

  搅团要得好,360搅。做搅团并不难,只是很费劲,一手端面粉,一手拿擀面杖,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里,同时不停地搅拌,搅至没有干面粉为至,然后注入一定量的开水,用擀面杖划成一团一团的,待烧开冒泡时,用力搅拌,直至均匀无小颗粒。第二次注入开水加热,待熟后,最后一次搅匀,一锅搅团就做成了。
 
    醋水好,搅团香,吃搅团做醋水也挺讲究的,醋水要有香油、辣椒、蒜泥、姜沫、芝麻等。
 
    搅团,在60-70年代可以说是农家的救命饭。那时,农民的口粮标准低、粗粮多。农家几乎每顿饭不离搅团。原因是搅团含水量大,少量的面粉可以做出大体积的食物,用以充饥。
 
    搅团是用玉米面做的,与醋水一块吃,掩盖了粗粮的缺陷,口感好,又增强食欲。
 
  搅搅团大都是由家中主妇来搅,搅一阵小歇时,舀一勺向空中一提,欻地,在气雾中就会看到一条溜滑溜滑的蛇线穿雾直下,在旁观者的感觉中,那“蛇线”好似一种劳动成果的展示,而实际上呢,那只是妇人在试看搅团的“软硬”。只要软硬稀稠合适,这搅团嘛,才越搅越光越搅越筯道。所以,在那时,有一种说法,即: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,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。
 
  搅团做法单一,但吃法众多,甚至可以花样翻新。
 
    最普通的吃法是趁热盛一团入碗,加入酸汤,夹一筷子油泼辣子,顺汤搅匀,然后从碗边开始,夹起一块,汤里一撩送入口中。万不能咬嚼,就那么囫囵一咽,顺顺当当便入得肚去。
 
    那酸汤种类可以很多,地道的要算萝卜缨渍成的那种,萝卜缨这东西本算不得菜,烧、炒、煸都进不了口,可渍成酸菜,特别是配搅团吃,增色,爽口,自有种独特味道。
 
    搅团软和,不怕吃撑,连着几碗,冒一头白毛汗,上下舒坦,浑身通泰。没有酸菜也行,纯粹一碗辣子酸汤,热热的酸酸的辣辣的吃下去,也算是吃出搅团的滋味了。
 
    除了煎汤热吃,还可凉调冷拌:热搅团出锅,摊晾于案板,待冷却定型,用刀切成薄条,像拌凉粉一样,酸辣咸淡,任什么口味随你来定。这种凉拌搅团,是饭,也可充菜,过去关中农村很少种菜,饭桌上一盘凉拌搅团,粗茶淡饭就有滋有味了。印象中最相宜的是玉米疹就搅团,稠稠一碗玉米疹上,堆起一堆调满汪油红辣子的凉拌搅团,扒口饭就口搅团,其它菜都可免去。
 
   搅团有名的吃法有两种,一种是水围城,一种是漂鱼儿。无论哪一种吃法,好吃与不好吃,关键在于和的“水水儿”的味道。“水水儿”又分为醋水水儿和浆水水水儿,醋水水儿是用醋兑开水和,浆水水水儿是炝酸菜水和。在和的“水水儿”中,一般是少不了铡的蒜苗儿沫儿和烂炒的葱花,当然,如果有条件的话,还可再熟点棉籽油――在“水水儿”上漂些油花花是很能诱人食欲的。

在2011岐山名吃美食节上,被命名认定了岐山"十大名吃"之一
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 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哨子肉夹馍。
 
    想必腊汁肉夹馍大家都吃过,香吧!还有人吃过面皮夹馍,辣子菜夹馍,
 
美吧!可是把我们岐山的肉哨子夹到白吉馍里,你吃过吗?又酸又辣又香,吃
 
一口,绝不放手,尝一回,终身难忘。没吃过的,赶紧到我们岐山来一饱口福吧!!!
 
 
在2011岐山名吃美食节上,被命名认定了岐山"十大名吃"之一
 
 
 
 
 
 

 
 
 
 
 
 

    转藏 分享 献花(0

    0条评论

    发表

    请遵守用户 评论公约

    类似文章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