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关系到人生的成败,关系到家庭关系的和谐,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。所以 心理健康的维护是现代人所必须重视的一项教育内容,也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办法。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,遭遇的问题各异,也就没有一套用于各人而皆准的方法。所以下面介绍的原则和方法并不见得重要,重要的是你要去做,因为生活本是一种艺术,运用的如何,要看你的心态。下面介绍几种做法供参考。 1、认识自己,悦纳自己。知人虽难,知己更难。我们看别人很清楚,看自己却很片面,因为带有主观性。所以,自我认识的肤浅,是心理异常形成的的主要原因之一。 自卑自怜的人,因为幼时的过分依赖,竞争中的多次失败,由此得出的自知是:“你行我不行。”于是束缚自我、贬低自我。结果产生焦虑。 自暴自弃的人不甘心说我不行,而又无正确的方向,也缺乏能力来表现自己,因此故作怪状,与人为难,在别人无可奈何的眼光中来肯定自我的价值,于是放纵自我,践踏自我。结果是反抗社会、害人害己。 自傲自负的人,自命不凡,自吹自擂,其实是一种极度自卑之人,但他们不像自卑自怜者那样自卑而关闭自我、自叹不如;而是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,只是不为。他们所持有的自知是“我行-你不行”。于是呐喊着“我知道一切”,却连自己也不认识。结果是欺人一时,欺己一世。 自信自强者,对自己的动机、目的有明确的了解,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估价,从不随意说“我不行”,也不根据的说“不在话下”。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,对他人也深怀尊重,谈们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,是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。于是他们走上了我行-你也行的健康大道,其结果是充分认识自我,发挥最大潜能。 自卑自怜者、自暴自弃者和自傲自欺者也并非全然不了解自己。从另一角度看,他们也认识了自己,但却用一种歪曲的形式来对待自己,却不能真正接受自己,其根源是自卑。接受现实的自我,选择适当的目标,寻求良好的方法,不随意退却,不做自不量力之事,设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能力相符,才可创造理想的自我,欣然接受自己,于是可避免心理冲突和焦虑情绪,使人心安理得,获得健康。 2、面对现实,适应环境。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标准。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。一方面他(她)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改造环境,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;另一方面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,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。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。她们可能有美好的理想,但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,对现实规律而不顾,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。于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叹,逃避现实。 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该有走自己的路,任他人评说的精神,若常是人云亦云,随波逐流,便会失去自主性,焦虑也由此产生。人生活在现实之中,没有一个人不被评说。所谓“人品”之“品”便是三张嘴。在风气不正的环境中,人品之品好坏,常是由人说成的,所以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。若老是考虑“对不对得起别人?”“别人会如何看我?”也就失去了自我。看上司的脸色办事,看朋友的面子说话,四面讨好却可能落得四面楚歌。 我们也应该注重朋友的忠告。自以为是,我行我素,只会落得无人理睬的境地。孔子云:“知耻者近乎勇也”,耻字的构成是个会意字,一是:“耻”既是你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之时,应该止住你的行为;另一种说法是; 当你听到别人说你时,应该用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。能如此,便是“知耻”,否则便是“无耻”。心理医生认为,心理健康的人应与别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,生理上如此,心理上也是这样。如果一个人的想法、言谈、举止、嗜好、服饰等,总是与人差别很大,与现实格格不入,我们不能说心里是健康的。 3、结交知己,与人为善。乐于与人交往,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,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。人是群居动物,在集体中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,还可使我们的压力得到宣泄、喜悦得到分享,能力得到体现,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,保持心理平衡健康。试想:一个人若遇到新婚之喜、乔迁之喜、晋升职务等,而无人祝贺,其滋味如何?一个人若遇丧事的不幸、病痛之苦,或工作不顺,而无人安慰、无人倾诉,其感觉又会如何呢?仅就心理健康而言,人是需要有朋友的。 与人相处之时,正性态度或情绪,如:尊敬、信任、喜悦等,应多于负性态度或情绪,如:仇恨、嫉妒、怀疑、畏惧、憎恨等。人生是美好的,与人相处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。但不要天真的认为我怎样待你,你就应该怎样待我。其实这是一种儿童的思维,但成人却也摆脱不了。与人相处的原则是:对得起他人,对得起自己。我们虽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脸还把右脸伸过去,但更不赞同人家因小事负你便是其为仇人。人际关系是复杂的,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或厚薄。对于事实以证明不可深交的人,我们也不妨浅交,不必嫉恶如仇,注意适当的距离即可。所谓遇事退一步,海阔天空;凡是论曲直,路窄林深。请体会一下郑板桥“吃亏是福”、“难得糊涂”的宽大胸怀吧! 4、努力工作,学会休闲。工作的最大意义不亚于获得物质生活的报酬,从心理学的观点看,他对个体还具有两方面的意义:一是工作能表现出个人的价值,获得心理上的满足。无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琐事,还是从事长期性的职业工作,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。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,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。个人在团体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认并提高自己的地位,而工作成绩便是与人比较的最好标准。 由此我们便知道了为什么有人说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。刚从工作岗位退休的老年人常常有严重的失落感。为适应这种新的环境,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工作。于是许多退休老人又去寻找临时工作,或整日栽花锄草、修理家用小玩意。就是在心理治疗的方法上也有所谓工作治疗与职业治疗法,其目的就是经由工作或职业活动,使心理异常者获得成就和满足,发现自我价值,从而达到正常适应环境。 社会的进步,生活节奏的加快,工作忙碌而机械,有些人情绪长期紧张而不善于休闲调节,于是也成了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原因。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休息时间,经常改换方式,或郊游、或聚会、或访友、或参观展览等等,也可参加一些职业性的活动或社会性活动。要使休息日更为丰富多彩,真正成为恢复体力,调节脑力,增长知识,获得健康的时机。 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依靠自己,心理疾病的治疗除需要有心理医生的指导外,也需要靠自己的信心与毅力。如果掌握了有关心理健康知识,我们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,修正自己的行为。从此意义上讲,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。人人关注心理卫生,人人重视心理健康,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将会是一种美好和谐健康的局面。 ‘子孙满堂’ 推荐阅读;66篇
![]()
![]() |
|